普氏封印木化石
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的保存方式与庞贝古城遗址如出一辙。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庞贝被掩埋在数米深的火山灰下,直到1748年被发掘,这里原封不动地保留了神庙、街道、民居等。基于此,负责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发掘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王军带领的研究团队将该产地命名为“植物庞贝城”,这一研究成果2012年在《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后,引发了国际地质古生物学界的关注。
据了解,其他的类似于“植物庞贝城”保存的植物群位于美国、西班牙、捷克、德国,但受制于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种群丰富程度与科研进展不及乌达植被化石产地。
本文配图均由受访对象提供1997年,王军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做瓢叶目植物的研究,所里的吴秀元老师送给他一小块产自贺兰山脉的瓢叶类植物矿化标本。吴秀元20世纪60年代初来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一直跟随李星学院士从事地层古植物学研究,对贺兰山华夏植物群等非常熟悉,尤其擅长石炭纪植物和地层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吴老师在贺兰山野外考察期间,偶然发现一块已矿化的瓢叶目植物化石,虽然这个球果化石的直径仅有2厘米,但结构保存完整,十分罕见。
火山凝灰岩层野外露头。
“植物庞贝城”研究团队目前的研究进展表明,乌达“植物庞贝城”囊括5项世界之最:最大面积的远古森林实际复原、最丰富的同期成煤植物群化石标本收藏、最古老的苏铁植物、最丰富的瓢叶目植物群落以及最多的化石植物整体重建。
近日,在韩国举办的第37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以下简称“国际地科联”)公布了第二批100个世界地质遗产地名录,中国有3处入选,“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是其中之一。
原位埋藏是王军当初发现乌达化石的线索,也是乌达化石产地之所以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重要原因。
“植物庞贝城”复原图
国际地科联在对今年获评的遗产地进行介绍时这样写道:乌达化石遗址是世界上重建植物化石数量最多的地方,也是世界上精确重建煤田植被实际景观规模最大的地方,为了解植物群落生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窗口,超过50个物种分类说明了该区域高度的生物多样性。乌达化石代表了一个被称为二叠纪“植物庞贝城”的远古森林的特殊记录。
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为何被称为“植物庞贝城”?有怎样的科学价值?目前的研究情况如何?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中国环保新闻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党报数据库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中国环保新闻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中国环保新闻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