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群: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活力
徐静
京津冀协同发展确立了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格局,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提供了协同发展之路。在国家战略引导下,京津冀三地通力协作,按照“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布局思路,围绕“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的骨架,在非首都功能疏解、交通一体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序推进,“大城市病”有所缓解;交通一体化建设成效显著,“1小时交通圈”正在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联防联控机制日益完善;产业转移对接步伐加快,产业空间布局得到优化;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创新协同效果显著;公共服务一体化成效显现,地区间差距逐步缩小;市场一体化进程全面提速,要素流动日益频繁。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市场壁垒仍然存在,协同行动受政策性因素影响较大,协同绩效效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如何更有效地发挥京津冀协同效应,亟须新内涵、新思维和新智慧。
根据协同理论的思想,京津冀城市群可以看作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尽管京津冀三省市的功能定位不同,但在整个区域经济布局中,各城市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因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形成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即:从主体角度协调中心城市、核心城市与所在区域的共生互动关系,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从要素角度重点发展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领域,并逐步拓展到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旅游等社会事业领域;从机制角度推进全面创新改革,促进京津冀三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的深度融合;从技术角度构建京津冀多元主体协同的网络信息生态链,为区域集群式服务协同提供支撑。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以促进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开放共享、高效利用为主线,科技体制改革成为引领协同发展的第一动力。因而,围绕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基于“云、大、物、移、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城市群,进而建设智慧区域,无疑将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支点。这不仅有利于发挥智慧北京的辐射带动作用,也可以实现北京与天津以及河北省保定、唐山、廊坊、沧州、秦皇岛、石家庄、张家口、承德、邯郸、邢台、衡水等城市间的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的加快,智慧城市群建设将发挥重要的协同效应。智慧城市以透彻感知、深度互联和智能应用为基本特征,是一个复杂的自感知、自调节系统,包含感知、传输与互联、智慧处理与反馈以及信息流、控制流、知识流、价值流的协同优化。透彻感知好比人体的皮肤和五官,基于传感器系统,将可见性扩展到城市或区域各个角落,采集获取以前无法利用或收集成本过高的实时数据源,包括水、空气、电、气、道路、桥梁、房屋、排污口、停车场、车辆、人体、工厂、医院、物流、产品、商品、视频、卫星和飞机等信息。深度互联好比人体的神经中枢,是大脑信息传递和处理部门,通过各种形式的高速高带宽通信网络,将个人电子设备、组织和政府信息系统中收集和储存的分散信息连接起来,进行跨领域、跨部门、跨时空的交互共享。智能应用好比人体的肢体,相当于人的社会分工,通过运用数据挖掘工具、科学模型和功能强大的运算系统来处理复杂的数据以整合海量信息,并将特定的知识应用到特定行业、场景和解决方案中,如智慧的交通、通讯、水和能源、生态环保、商业、政务、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旅游等。
展望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2020年中期目标,要实现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产业联动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成效,协同发展机制有效运转,区域内发展差距趋于缩小,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新局面,创新改革势在必行。京津冀智慧城市群建设,能够凸显集群联合、泛在协同、共享增值的优势,必将为京津冀一体化注入新活力,有效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目标的实现。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