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防治资讯头条

中国环保新闻网 - 向污染宣战

当前位置:

安溪:践行“两山”理论 建设富美乡村

时间:2021-03-10 15:11人气:来源: 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近年来,安溪县坚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通过产业融合、土地整治、乡贤驱动、众筹创业等形式,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和经济发展上下苦功夫、实功夫,走出一条生态良好、村庄秀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之路。
以下是
安溪县乡村振兴试点创建十佳案例
一起看看他们的经验做法和启示吧

“两山”转化型——龙门镇洋坑村
龙门镇洋坑村曾饱受崩岗地质灾害、石材开采与加工带来的生态破坏之苦。在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洋坑村高举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伟大旗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开展治崩岗、治矿山、治污水、治旱厕、治垃圾、治农房等,建设崩岗地质公园、矿山公园、生态小院、乡村振兴馆等,发展乡村旅游、教育研学等绿色生态产业。实现从“穷山恶水”向“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锐变。
启示:“两山”理论为我们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洋坑村深度践行“两山”理论,其多年探索实践出来的经验做法具有非常强的教育意义,是安溪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

三产融合型——虎邱镇湖坵村
虎邱镇湖坵村在推进乡村振兴试点建设中,做到统筹考虑产业培育、生态保护、文化旅游等发展需要,建设集产业、生态、防洪、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长潭现代农业生态园,配套实施水上展演、民间戏曲、酒瓶盆景等文化运营,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高度统一,成为周末亲子游的最佳选择和“网红打卡地”。2021年“两节”期间吸引游客近20万人次。

启示: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和渗透,促进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增加农民收入,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有效延伸农业产业链,挖掘农业价值链,是未来乡村产业发展新方向。

土地整治型——龙门镇大生村
龙门镇大生村组建村集体农业经济合作社,创建“大生优品”农产品品牌,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流转200多亩已被抛荒耕地,建设现代农业生态园,发展村域生态农业。同时,与厦门专业机构合作发展乡村研学,引导乡贤建设民宿,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短短两年多,大生村迅速由“空壳村”向“旅游村”蝶变。

启示: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民弃耕抛荒现象较为普遍,“有地没人耕”与“有人没地耕”的矛盾日趋突出。大生村唱好“土地戏”,集聚发展特色农业,既解决土地抛荒问题,又实现耕地集约化、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为边远山区特别是“空心村”发展探索出全新的模式与路径。

乡贤驱动型——城厢镇经兜村
城厢镇经兜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注重发挥乡贤作用,成立乡贤议事会,构建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平台;成立狮渊慈善基金会,吸引乡贤捐款3000多万元,用于经兜村“渊兜水乡”、爱耕观光农场、仙鹤园等项目的建设;集聚乡贤力量,推进经兜空气动力大厦及总部村落项目建设等。得益于乡贤助力,经兜村在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工作进入“快车道”,2020年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启示:乡贤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与人才源泉,我们要搭建平台、吸引乡贤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回乡发展,为乡村的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众筹创业型——虎邱镇湖西村
虎邱镇湖西村依托区位交通、旅游朝圣、森林资源、日春茶庄园、古茶树园等资源优势,采取众筹的模式募集3000多万元资金,相继建成玻璃栈道、天炉峰、仙公殿、卡丁车场、喊泉、谜宫、樱桃园、梨树园、古茶树观赏园等项目,打造禅茶旅游“山水朝圣——白石岩”文化品牌,年吸引游客超100万人次,直接收入超1500万元,每年为村财增收100多万元,带动餐饮、民宿、便民超市、纪念品行业蓬勃发展。

启示:湖西村发扬不等不靠精神,以亲情乡愁为纽带,组织发动社会力量参与项目建设,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的做法,值得表扬与推广。

文化挖掘型——西坪镇松岩村
西坪镇松岩村深入挖掘铁观音母树、制作工艺等独特传统发源文化,集聚力量建设铁观音母树公园、茶叶种质园、茶叶制作工艺发源文化古道、茶禅寺等,全力打造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实现铁观音茶文化的物化与固化,有利于安溪铁观音茶文化传承、优质茶叶种质保护,还有望打造成为闽南地区乃至世界闻名的茶文化探源、旅游与朝圣地。

启示: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产业的发展,更离不开对传统乡村文化的挖掘、认识、发展与传承。通过挖掘传统农耕智慧,升华特色传统农耕文化遗产能实现乡村长久发展与振兴。
07
村企共建型——尚卿乡黄岭村
尚卿乡黄岭村原本是个落后的边远小山村,依托村集体旧茶园,引进誉丰国心茶业有限公司,建设集观光休闲旅游、康养保健休闲旅游、度假酒店经营与管理、有机生态茶园开发、茶树种植、茶叶加工销售、茶文化体验与传播为一体的现代综合性生态茶庄园,通过村企共建,实现“村民增收、村貌整洁、村风文明、村企共赢”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启示:一边是边远山村,一边是力求转型升级的茶企;一边是闲置资源,一边是追求增值的资金,这两者的碰撞,既给凋敝山村注入勃勃生机与动力,也给企业发展提供全新的方向与舞台,实现政府、村庄、企业三赢。

农房整治型——祥华乡东坑村
祥华乡东坑村以农房整治为切入点,分类推进农房整治。对在用农房强化“穿衣戴帽”,采取“政府补贴+农民自筹”的形式,分区连片进行外立面整治。对废旧农房以激活闲置资源为核心,分别采取拆旧建新、拆除复耕、整成文体房、改成产业用房等措施进行整治。

启示:东坑村的农房整治不仅有效重塑乡村风貌,还整出了空间和环境,整出了信心与民心,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产业集聚型——尚卿乡灶美村
尚卿乡灶美村以藤铁家居工艺产业集聚发展为主轴,加快优化软硬环境,建设国家级星创天地和“972”源工坊,创建人才之家,组建灶美电商产业发展联盟,建设藤铁工艺一条街,打造涵括产品设计、研发、生产、销售、物流等完整的产业链条。2020年电商产业年产值突破3亿元。

启示:生产要素的共生、集聚,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避免同质竞争,促进产业创新,延长产业链条,打造富民产业。

文创创新型——湖上乡盛富村
湖上乡盛富村依托独特的少数民族传统竹编工艺,结合村域丰富的山地、竹林资源,推进“畲竹文创园”建设,大力发展竹艺文创产业,并搭尚卿乡规模电商企业(唐信家居)的淘宝平台“便车”实现上网销售。2020年首年就实现销售80多万元,为村财增加收入达10万元。

启示:将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审美元素的融合,发展文创产业,实现民族技艺传承发展,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作出积极探索。
(来源:泉州市农业农村局、安溪县府办)
原标题:《安溪:践行“两山”理论 建设富美乡村》
 

本类导航

本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