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防治资讯头条

中国环保新闻网 | 环保网

当前位置:

七十年, 种出片片“环保动态希望林”(美丽中国)

时间:2023-06-12 09:27人气:来源: 党报数据库

  科学治沙,选种优势树种、恢复草原生态

  最终,在村西头风口上,种活了3000亩杨树苗。后来,这片林被称作“党员林”“表率林”,更被大家称为“希望林”。

七十年, 种出片片“环保动态希望林”(美丽中国)

  辽宁省彰武县地处科尔沁沙地南部,属于典型生态脆弱区,新中国成立前后,全县土地沙化面积占比高达96%。7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彰武人接续奋斗、治沙造林,土地沙化面积由524万亩降至不足200万亩,林地面积由18万亩增长至212万亩。

  1954年,首任所长刘斌和技术人员种下2000棵油松,但只有两棵存活下来。

  一匹老马,一个水壶,8500多亩樟子松林,每天巡护10多个小时,李东魁一干就是36年……

  不再观望,北甸子人向流沙发起挑战,20多年来,全村累计植树300多万株,不仅守住了家园,也无声织就一段治沙传奇。

  “遵循科学方法,选种、育苗、试种,仅用两年时间,老一辈研究人员硬生生将樟子松‘南移’8个纬度,落户彰武。”沙地所高级工程师王恩利介绍,而今,樟子松不仅在彰武县扎牢了根,还成为我国“三北”防护林的主要树种之一。

  绿了章古台,白了少年头。如今,李东魁已是满头华发,脸上皱纹似刀刻斧凿。如李东魁一般,在彰武,每一抹绿色背后都有一个奋斗故事。70多年来,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彰武人创造了沙地变林海的绿色奇迹。

  “沙进一步,人退一步,啥时候是个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董福财急了,挨家挨户做工作——种树,治沙。

  早先,可不是这副模样。“一碗米、半碗沙,走一步、退半步。”72岁的村民陈其华,对当年风沙肆虐的情形记忆犹新,“夜里风势一大,早上得翻窗出去,清理掉齐膝深的流沙才能打开屋门。”

  离开沙地所,直奔大德镇,登上欧李山观景台,湛蓝的西旧府湖、起伏的德力格尔草原、纵横交错的防护林带尽收眼底。

  “用水难,套上马车去拉水,再一桶桶拎上沙丘;挖坑难,一边挖坑一边浇水,防止流沙回填;存活难,风沙卷走一棵补种一棵,摸索出一整套沙上种树好法子……”陈其华就是那11名党员之一。

  

  “依托沙地所等科研单位的科技支撑,我们坚持宜林则林、宜灌则灌,乔灌相结、针阔相融的原则,全面建设防风带、阻沙带、固土带三条林带,单近10年就累计实施造林43.1万亩,有效阻挡科尔沁沙地南侵。”彰武县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彰武县疏林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

  一个村,折射一个县。彰武县地处科尔沁沙地南部,新中国成立前后,全县土地沙化面积占比高达96%,森林覆盖率仅为2.9%。

  以科技手段为支撑,以先进理念为引领,彰武逐步探索出一条科学治沙之路。

  “沙窝窝里栽树,怕不是豁嘴吹灯白折腾?”一开始,应者寥寥,只有11名党员站了出来。

  以上图片均为彰武县委宣传部提供

七十年, 种出片片“环保动态希望林”(美丽中国)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中国环保新闻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党报数据库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中国环保新闻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中国环保新闻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标签:

本类导航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