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防治资讯头条

中国环保新闻网 - 向污染宣战

当前位置:

“十四五”时期我国农村人口转移的思路与建议

时间:2021-01-19 05:44人气:来源: 《发展研究》

十四五时期我国农村人口转移的思路与建议


“十四五”时期我国农村人口转移的思路与建议


作者:向晶王博雅


【内容提要】我国农村人口转移规模达到2.3亿,但随着农民工高龄化、女性化特征日益突出,农村人口转移难度加大。本文针对“十四五”期间如何实现高质量的农村人口转移,提出以“出口”和“内销”两条路同时推进农村人口转移的思路。


【关键词】农村人口 转移


当前,我国农村转移人口规模达到2.3亿,预计“十四五”时期新增农村转移人口年均规模将达1200万。随着农民工高龄化、农村存量劳动力高龄化、女性化特征日益突出,我国农村人口转移的难度加大。新时期加快农村人口转移,要围绕高质量发展的主线,瞄准关键群体,采取针对性举措,以城乡融合发展为主要推动力,以小城镇建设为抓手,以非农产业发展为着力点,加快相关领域制度改革,实现更高质量的农村人口转移。


一、推进农村人口转移具有很强的紧迫性


中国正处于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过渡的重要时期,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并未消失,这直接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的平衡发展。因此,继续推动农村人口转移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按照年均6%的经济增速,到2022年中国人均GDP就能超过12600美元,这表明“十四五”时期末中国将正式跨入世界银行定义下的高收入国家。按照国际经验,跨入高收入国家的农业从业人员占比均值为12.6%。然而,当前中国农业从业人员占比过高。据统计,2018年农业劳动力比重为26.1%。从这点来说,中国必须在5年内,将农业从业人员比重降低13.5个百分点,年均降幅要达到2.7个百分点,相当于每年需要有3400万人转向非农岗位。由此可见,在“十四五”时期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推进农村人口转移的紧迫性突出。


(一)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阶段


2018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85%,远落后于经济发展阶段。世界银行数据显示,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人均收入在10000美元左右时,城镇化率均超过65%。如果“十四五”时期末中国实现小康,人均收入预计为15000美元,发达国家在此阶段的平均城镇化水平约为70%。要在不到7年的时间里,将中国城镇化率提高10个百分点,年均增速至少要达到1.3%。但2015年-2018年城镇化年均增速约为1.16%,且呈下降态势,2018年较上一年的城镇化率仅提高1个百分点。从这点来说,“十四五”时期末实现常住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匹配存在一定难度。


(二)农村潜在劳动力资源并未耗尽


从当前的农业发展到现代化农业实现,中间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将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出去。问题是,农村潜在劳动力资源(剩余劳动力)耗尽了吗?2004年出现民工荒之后,普通劳动者工资进入上升期,随着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持续,政策制定者和学者们开始认识到“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但是人们对当前农村仍有剩余劳动力这一点的认识并不足,甚至有人认为劳动力短缺与工资持续上涨并存是因为农业已经没有剩余劳动力。然而,按照劳动力转移理论,中国迎来的“刘易斯拐点”仅表明无限劳动力供给发展优势的结束。此时,农业劳动的边际产出水平开始为正,但却仍小于全国平均劳动生产力。这意味着将农业劳动力者转向非农岗位,并不会导致该部门因劳动供给的减少而出现效率损失;反而是农业劳动力的持续转移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农业部门生产效率,缩小农业与非农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按照2018年的农业生产效率估算,农业从业人员中仍有6968~9875万属于剩余劳动力。“十四五”时期是推进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时期。既要加快城市化发展,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另一方面,又要加速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岗位转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三)农业部门生产效率增长滞后阻碍农业现代化实现


据统计,2018年中国三大产业产值结构为7.0:39.7:53.3,而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的结构比为26.1:27.6:46.3。这意味着,农业部门生产效率分别只有制造业和服务业的18.6%,23.3%。如果能实现现代化农业,按照目前的产出就应该能释放出更多的劳动力。以2018年农业占GDP7%的水平估计,现代化的农业部门仅需要5431万从业者②。而当前仍有超2亿人依赖于农业部门,有近1.5亿农业从业人员需要转向非农产业。因为农业部门劳动力过多,导致当前农业生产效率远低于其他产业,也拉大了与非农产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因此城乡二元结构持续存在。要提高农业部门生产效率,除了提升农业生产技术外,更应进一步释放农业部门劳动力。


二、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加大人口空间转移难度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