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有八大要素构成,一是粮食功能区的生产能力,二是粮食发展所需要的耕地淡水资源的供给能力,三是粮食的储备流通能力,四是粮食政策的取向及投入能力,五是国家粮食中长期发展储备能力,六是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七是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支撑能力。在科技这块特别是种子的研发和创新支撑能力,八是国际粮食资源的利用能力。粮食发展所需要的耕地、淡水等资源的供给能力是其中最关键的基础性要素。
要以加强“四地”来提高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一是加强保地,加大耕地的资源保护力度,坚决遏制滥占耕地的现象。二是加强治地,搞好耕地治理和修复,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三是加强增地,尽可能增加耕地面积,特别是增加粮食油料种植面积。四是加强储地,就是增加后备耕地资源的储备,为保障中长期粮食安全打基础。
要建立完善强化“四地”的制度性安排,一是加强耕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有效控制“非粮化”;二是加大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力度,要开展耕地污染治理和修复;三是要加强盐碱地综合治理和利用,要向边际性土地和开发利用盐碱地来要增量;四是抓紧建立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后备区,我国现有13个粮食主产区,应该着眼长远,建立耕地后备区和粮食生产后备区;五是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探索利用生物技术来改良盐碱地和搞好边际性土地开发利用;六是完善加强“四地”的政策措施,创新财政补贴政策,引导支持社会机构积极参与加强“四地”工作。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形势总体良好,但粮食进口依存度不断攀升,因此,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产业安全极具挑战性。基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农情,科学利用有限耕地和淡水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自给事关重大。
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保障粮食有足够的播种面积。必须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提高投入标准,按照成片连方、机器作业、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持续的要求,确保达到建设的预期效果。
持续提升土地产出能力,必须加快农业领域补短板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重点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开展土地整理,小块变大块,建设排灌设施,田间路网,提高工程质量。新基建要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统筹考虑。提高土地后备资源在保障农产品产出,特别是粮食总量增长方面的潜力和能力。中国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有近2亿亩可以改造,在维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推进盐碱地改造潜力很大。
同时,要努力提高农民种粮效益,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发挥他们在保产业安全,特别是保粮食总量安全方面的主力军作用。加大对农业支持保护力度与投入力度,加大对粮食生产经营的奖补力度,强化对粮食产业的价格支撑作用,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加快建设多层次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充分利用金融、保险、期货、再保险、担保等政策工具,释放其在规避农业各种自然、经济、社会风险方面的功能作用。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新型农业经营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15532)人阅读时间:2022-02-28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构成的八个要素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形势总体良好,但粮食进口依存度不断攀升,因此,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14958)人阅读时间:2022-02-28耕地保护法治建设要把握好六大关系
把握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按照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配置耕地资源,严格...(14549)人阅读时间:2022-02-28刘俊杰:推动农村改革重点任务落地见效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抓好农村改革重点任务落实,这是中央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发展阶段...(15658)人阅读时间:2022-02-28刘晖:精准应对县域农村消费升级需求
我国市场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不同区域的县域农村市场,在消费水平、诉...(13251)人阅读时间:2022-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