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防治资讯头条

中国环保新闻网|环保网

当前位置:

全国政协委员李云才:乡村振兴的“刚”与“柔”

时间:2022-03-24 15:00人气:来源: 人民论坛网

党中央为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月22日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它充分反映了中共中央对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一贯主张、持续发力和坚定措施。特别是面对疫情的全球性影响,做好“三农”工作更是有着的特殊的现实意义。


全国政协委员李云才:乡村振兴的“刚”与“柔”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更加有力、更加有效的举措以推进乡村振兴为主题,特别强调了对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


乡村振兴要坚守“刚”性要求


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是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农稳粮丰,地技双藏。要始终坚持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并强调耕地要量质齐升。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逐级分解下达,由中央和地方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统筹规划,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地力等级。严格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充分体现了确保粮食安生的至关重要性。与此同时,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强化农业农村、水利、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增强极端天气应对能力,加大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压实地方政府投入责任。


“刚”性要求的另一条底线是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提升脱贫地区发展能力,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实行政策推动,产业升级,补齐短板,创造优势,用发展的举措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逐步提高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重点支持帮扶产业更加突出特色,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多途径推进龙头带动,助推产业提档升级,助推联户带动、规模互动、集约联动,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细化落实过渡期各项帮扶政策,开展政策效果评估。完善监测帮扶机制。精准确定监测对象,将有返贫致贫风险和突发严重困难的农户纳入监测范围。针对发现的因灾因病因疫等苗头性问题,及时落实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帮扶措施。强化监测帮扶责任落实,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


乡村振兴的“柔”要从实际出发


乡村振兴的“柔”,就是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我国农村自然条件、资源禀赋、气候变化、发展基础千差万别,在促进政策落实、持续促进农民增收,特别是采取针对性很强的措施,都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去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乡村振兴强大内生动力,激发乡村振兴主体活力,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及其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在特色产业发展、产业融合、关键产业选择及补链、强链等关键举措,一域一策、一县一策、一地一策是一项接地气的活,也是一个科学的活,是更好地将中央一号文件落地落实的实干活。


乡村振兴涉及乡村的方方面面,也涉及城乡融合,既是当务之急的实事,也是长期发展的一步一环,急不得慢不得,宁可好一点,不能躁一点,要有“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识劲,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奉献必定有我”的胸襟,要有“敢于天下先,实事求是”贯穿一线的闯劲,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闯过困难从头越”的实劲,持之以恒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刚”“柔”并济施策,是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加强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补齐基础设施、产业后劲、产品营销、技术保障、质量升级、人才支撑等短板,强化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举措,不断创造新优势。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