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 广告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

贵州省安顺市建档纂志留住乡愁为乡村振兴铸魂

来源: 编辑: 时间:2021-01-07
导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安顺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十三五”初期的32平方公里增加到100余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安顺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十三五”初期的32平方公里增加到100余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由2010年的41.54万人增加到130.0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35%提高到51.43%,并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最佳避暑旅游城市等称号,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明显提升。与此同时,千百年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渺渺山中人”的高原乡村,正经历着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如何把记忆留住、乡愁留下,奋力把安顺打造成黔中大地的璀璨明珠,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这是新时代和300多万安顺各族群众赋予的重大课题。

 

 

 

贵州省安顺市建档纂志留住乡愁为乡村振兴铸魂

 

 

 

传统村落是一个区域内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与纽带,根植于传统村落中的乡愁文化则是城市精神文明的组成构件,亦是城市魅力之关键。近年来,安顺市坚持把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着力布局“全域旅游+乡愁文化”新业态,探索旅游产业发展新路径,充分发挥旅游资源和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优势,紧紧围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坚持“全域旅游、产城互动、景城一体、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深入推进“旅游+文化”发展战略,充分挖掘穿洞文化、亚鲁王文化、屯堡文化、三线航空文化等特色文化内涵,构建起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旅游产业实现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文化资源优势逐渐转化为旅游产品、经济优势,形成处处皆景、处处景不同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格局,交出了一张人民家园人民建,建好家园为人民的精彩答卷。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安顺乡村振兴实现新的跨越,打好乡愁文化和黔中特色文化两张牌成为安顺提振全域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全市紧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通过建档纂志留住乡愁文化,为乡村振兴固根基、聚人心、谋发展,进一步坚定全市各族群众乡土文化自信,把民俗文化和传统技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以乡土文化自信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把乡愁文化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留住人们的“乡愁”和美好记忆。

 

 

 

贵州省安顺市建档纂志留住乡愁为乡村振兴铸魂

 

 

 

为“乡愁”建档,垒记忆堤坝。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髓和中华民族的根基,是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作为喀斯特地貌集中地区的安顺市,各个传统村落之间的文化风俗和生活习俗因地理环境限制,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具有各自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比如当地苗族群众喜欢依山而住,布依族群众喜爱傍水而居等,形成了安顺乡愁文化丰富多元、体系自律、界限明晰的重要特征,为推动文旅融合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提供了文化底色和情感纽带,截止2020年,安顺市现有67个村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长期以来,安顺市高度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工作,以制定出台《安顺市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实施意见》为统揽,以建立传统村落乡愁文化“一档一库”为抓手,实施了一批保护项目,健全了一套传统村落档案管理机制,严格遵循《安顺市传统村落档案管理试行办法》相关要求,充分发挥档案存档留凭、资政育人的作用,有力保障了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力争到2021年,实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县级及以上文明村和乡镇占比达60%以上,在全市1007个村中按“一村一档一室(传统村落档案室或村级档案室)”标准分别建立传统村落档案,完成传统村落建档率达到100%。

 

 

 

贵州省安顺市建档纂志留住乡愁为乡村振兴铸魂

 

 

 

在努力夯实乡愁文化档案基础设施“硬件”基础上,安顺市还积极探索将活态文化档案、口述档案等新理念植入到传统村落档案建设工作中,通过文字、图片、影音和实物等形式,多管齐下、多重发力,对传统村落的历史沿革、重大事件、建筑特色、手工技艺、民俗文化等作了翔实记录和全面保存,全力保护各个时期的历史记忆,特别是在开展传统村落档案建设工作中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方文化特色资源的抢救性保护结合起来,重点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民风民俗等进行抢救,注重载体拓展、分类建档,对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等故事,吹、拉、弹、唱等技艺,歌舞、节庆、婚丧、饮食等习俗的收集整理,创编成文字、视频资料,并分类归档建立起专项档案数据库。截止目前,全市各村级档案馆(室)已存传统村落档案逾46000卷,实物档案逾3000件,预计在今年年底前能完成扩充馆(室)藏档案5万卷以上的目标任务。

 

责任编辑:

网友评论:



Copyright www.CepNews.com.cn 中国环保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资讯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QQ:4834222技术支持中国环保新闻网新媒体中心京ICP备14061552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