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 广告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

他们在这里种植了药用小黄姜、艾叶、黑芝麻、水稻等无转基因、无激素、无塑化剂、无农药、无化肥、无除草剂的“六无”生态农作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中国环保新闻网 时间:2021-01-14
导读: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还是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返乡人才作为特殊的主体,在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中极具示范性

福建省邵武市为人才返乡和高品质农业项目的落户创造了多重利好条件,越来越多多年在外创业、拥有先进理念和一定资本的人才返乡,带动当地村民一起爱上种田,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按照先进理念、模式运行,种出高质量“好田”,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劲头十足,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新动力。


福建邵武大力推动回归经济发展助燃乡村振兴

返乡人才黄勇军在福建邵武大竹镇和大埠岗镇创建的樱花园项目。何兴明摄(中经视觉)


在福建省邵武市,一段时间以来,记者调研发现了一个有趣又令人惊喜的现象——当地许多外出创业的人才,又纷纷回归家乡种起了农田。


当然,这里所说的种田,已完全不是传统的农作、小农经济,而是由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运用先进理念模式运行的现代农业产业。


据统计,从2017年至今,邵武市累计引进的近百个回归项目中,农业及农产品加工销售类项目占比近六成。


在当地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六新”驱动战略之一——“培育新理念,打造回归经济升级版”工作思路的引领推动下,人才返乡种田,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好生态赋能供给侧改革


来到邵武市桂林乡惠林村,一位中年人正在一片田园中锄草、护苗。他是吴贵勋,曾任厦门某企业董事长,是惠林村土生土长的返乡人才。


吴贵勋于2019年返回家乡惠林,计划在这里流转上千亩土地,打造集生态种养、田园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康养基地。用他的话说,要过一把“种田瘾”。


“在绿色田园中亲力亲为,是件乐事。”吴贵勋十分喜爱种田。他说这关乎他开创的康养事业,更关乎乡愁,关乎家乡的振兴。


“这里的泥土闻起来是香的,空气是甜的!”厦门吉宝原实业集团公司总经理陈洁对惠林村的好生态赞不绝口。


他们在这里种植了药用小黄姜、艾叶、黑芝麻、水稻等无转基因、无激素、无塑化剂、无农药、无化肥、无除草剂的“六无”生态农作物,除了供应邵武的康养基地使用,还成为集团公司健康养生产品的原料基地。


“不怕东西卖得贵,就怕你的东西不够好、不够土!”“今天我们不缺东西,但缺好东西!”……经过与当地许多回乡从事农业产业的返乡人才交流后,他们普遍看好良好生态造就的优质农产品,并认为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吴贵勋告诉记者,普通生姜的市场价每斤只有几元,而他们在原生态环境下种植出来的高品质生姜,经过测算,仅成本每斤就高达36元。但是应用在康养产业上,因为品质极佳,备受消费者青睐。


如果说魂牵梦萦的乡愁是返乡人才回归的精神需求,那么,当地的好山好水好生态,就是邵武返乡人才回归的客观动力。可以这么说,经过多年在外创业、拥有先进理念和一定资本的返乡人才,回归后与家乡原生态好环境的再次“融合”,恰好呼应了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呼应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他们恰逢其时,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新时代践行者。


新技术助力生产变革


好生态赋能,聚焦的是产品品质,新兴技术的助力,改变的则是生产方式、运作模式,极大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看中和平镇的良好生态,一些返乡人才抱团在这里投资创建了润身中药产业科技示范园。这个由福建润身药业公司与漳州片仔癀药业公司深度合作的项目,2019年正式启动项目一期建设,投资2000多万元,林下种植中草药1857亩,大田种植180亩。


项目建立了智慧生长数据中心,对中药材种植实行全智能化系统管理,引进以色列耐特菲姆水肥一体系统,运用大数据对比、“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借助智能终端设备,实现了对生产过程中气象、土肥结构等数据信息的实时监测,对大棚、温室、灌溉等农业设施,运用传感器、控制器、智能摄像头等高端物联网设备,实现了远程自动化控制和自动预警。


当地大竹镇和大埠岗镇过去并没有种植樱花的传统。福州商会的黄勇军放弃在国外定居的计划,举家迁回大竹洋坑,扎根乡野,种植了数千亩的各种樱花苗木,建起樱花产业园、大竹“樱之云”生态休闲农业观光园和大埠岗“天苗”樱花园,成功打造出2个3A级景区。同时,他们探索“互联网+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模式,两个景区都成为邵武全域旅游的“网红”打卡地。同时,创新线上线下营销模式,开发出“苗木宝”“苗客”APP,首创共享体验式苗木种植,打造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苗木销售平台。


责任编辑:中国环保新闻网

网友评论:



Copyright www.CepNews.com.cn 中国环保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资讯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QQ:4834222技术支持中国环保新闻网新媒体中心京ICP备14061552号-1
Top